2014年5月27日,第一期清潔空氣投資者沙龍在上海隆重召開。來自50余家關注空氣污染的投資機構代表齊聚一堂,探討投資者在中國空氣質量改善過程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共同參與和見證了“清潔空氣投資倡議”的發起。
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過去的幾十年,大量的投資涌入中國的火電、鋼鐵、水泥、玻璃、有色金屬等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中,在造成產能過剩的同時,還變相加速了中國空氣質量的惡化。這樣的發展模式下,經濟增長付出了巨大的環境成本,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已逐漸演化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民生問題之一。
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國家空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2017)》,以空前的力度推動空氣質量改善。據環保部初步估算,從中央到地方在這五年中將投入至少1.7 萬億以推動“計劃”的落實。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治霾的資金將從哪里來?哪些產業將獲得巨大的發展潛力?如何可以有效引導投資進入空氣污染防治的領域?
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發起的清潔空氣投資者沙龍,旨在通過推動空氣污染防治與投資等領域的跨界交流,形成助推清潔空氣投資的商業理念、政策建議、運行機制以及分析工具。沙龍擬每兩個月舉辦一期,持續為關注清潔空氣的投資者提供對話與交流的機會。
本次沙龍由清潔空氣聯盟秘書處主任解洪興主持,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能源基金會中國總裁王建盛、上海宏觀經濟學會會長蔣應時(原上海市發改委主任)為沙龍作了開幕致辭。
陸雄文院長強調,在空氣質量惡化成為全人類共同挑戰的今天,清潔空氣投資沙龍的舉行意義重大。王建盛總裁在致辭中提出,中國的空氣污染問題已經成了比GDP發展更重要的問題,清潔空氣投資者沙龍這樣的組織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以推動問題的解決。蔣應時主任則認為本次沙龍的舉辦將為上海市未來的戰略規劃做出貢獻。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亞洲公用事業清潔能源研究主管佟江橋、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治國做了精彩的演講。
馬駿博士介紹了中國PM2.5降低到30所帶來的政策變化和市場影響。他指出,2013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這是最高決策層對空氣污染治理空前重視的體現。
馬駿博士指出,通過宏觀模型測算,僅僅是環保末端治理無法實現中國治理灰霾的目標,“能源結構、交通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對于改善環境至關重要”。 他還提出投資導向引發了供給結構的扭曲,為了轉變投資導向,馬駿博士強調了綠色金融政策的重要性,并提出應成立中國綠色銀行,建立綠色信貸體系,搭建公益性的環境成本估算體系,成立中國的綠色投資者網絡等若干建議,以系統建立中國的綠色金融體系。
佟江橋總經理展望了大氣污染治所帶來的投資機會,指出在環保治理壓力逐漸加大的今天,天然氣、風電、太陽能、核電等清潔能源以及脫硫脫硝行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李治國副教授以上海做為案例,介紹了將上海PM2.5年均濃度降到25的核心政策與影響,提出要徹底治理上海的PM2.5,必須從更加宏觀的視野,充分認識到經濟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能源結構等根本性的問題,并提出了大幅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控制港口航運污染、提高地鐵出行率等一系列結構調整的建議。
本次沙龍還由主辦方和支持方共同發起了“清潔空氣投資倡議”。上海市歐美同學會金融分會會長馬鳴代表發起方宣讀了倡議書,“倡議投資者更加關注能夠改善空氣質量的投資機會;在進行投資決策時,考慮項目帶來的空氣質量的影響;應用評估工具,科學評估項目投資所帶來的空氣質量的影響;支持公開、共享項目的環境影響信息;通過合作,與其他機構共同推進中國空氣污染防治的工作”。
最后的討論環節,圍繞清潔空氣投融資市場機遇與發展瓶頸,與會專家和機構代表各抒己見,展開了熱烈討論。他們為投資沙龍未來的未來發展提出諸多中肯建議,并表示清潔空氣投資者沙龍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今后會更加關注能夠改善空氣質量的投資機會。
第一期清潔空氣投資者沙龍由中國清潔空氣聯盟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聯合主辦,能源基金會與上海市歐美同學會金融分會共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