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潔空氣聯盟與清華大學聯合發布《基于“大氣國十條”的京津冀地區細顆粒物污染防治政策效果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如果在2017年全面落實現有的減排措施,可分別為北京、天津、河北帶來26%、19%、15%的PM2.5年均濃度下降,明顯改善空氣質量。這反映了“大氣國十條”將結構調整與末端治理并重的治霾戰略是有非常效的。報告同時指出,若進一步強化空氣污染治理政策,京津冀地區有望超額實現“國十條”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北京, 2014年9月25日:該《報告》由能源基金會支持開展研究及撰寫,是第一份對現有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措施進行定量化評估的研究報告。研究團隊基于基準年排放源清單和區域空氣質量模型(CMAQ) 進行了空氣質量模擬與校驗;然后量化分析了“行動計劃”系列措施的減排效果;最后進行目標年空氣質量模擬,評估“行動計劃”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
“如果在2017年全面落實現有的減排政策,將對京津冀地區帶來明顯的PM2.5濃度改善。” 項目負責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教授說:“在京津冀地區的現有治霾措施中,SO2和一次PM2.5減排措施對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削減的作用較大。其中,能源結構調整、電廠與燃煤鍋爐脫硫脫硝、鋼鐵、水泥、工業窯爐除塵升級改造帶來的減排效果最為突出。”
在“大氣國十條”出臺后前后,京津冀三地都制定發布了各地的落實方案。隨著落實方案的逐步深入開展,環保部以及京津冀各地都對落實計劃可能實現的控制效果非常關注,不斷出臺新的政策調整以及強化的措施。河北已明確表示在研究制定強化的控制方案以確保2017年PM2.5改善目標的實現。為支持京津冀地區開展進一步工作,報告建議了十條強化的污染控制措施,并依此設定了強化減排情景。研究結果顯示,結合現有的措施以及強化的減排政策,京津冀區域可將一次PM2.5、SO2、NOx、 NH3和VOCs等污染物的排放在2012年的基礎上分別削減35%、40%、40%、20%和30%. 空氣質量模擬結果顯示,如果切實落實現有的所有措施,并采納所建議的十條強化措施,北京、天津、河北即使在2017年遇到2013年的不利氣象條件,也能使得PM2.5年均濃度分別下降31%, 26%和26%,超額實現“國十條”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目前京津冀各地減排措施對于氨的控制措施尚不明確,對于VOCs的控制力度也還比較弱,需要進一步深入加強減排。” 賀克斌教授說,“空氣質量受到的影響因素很多,周邊地區減排效果、氣象條件的變化都將對京津冀地區2017年空氣質量帶來影響。根據我們的測算,京津冀周邊地區能否同時達到“國十條”目標也會對京津冀地區PM2.5改善帶來2~4%的影響。因此,需要加強區域空氣污染的聯防聯控,使京津冀與周邊地區同時得到改善。”針對氣象因素的影響,賀克斌教授表示:“我們需要在氣象上做壞的打算,就是到2017年即使天不幫忙,也應該通過強化的措施達到空氣質量改善的目標,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研究采用了2013年的氣象場模擬了2017年的空氣質量。”
據賀克斌教授介紹,在項目研究的過程中項目團隊已經將初步結果跟相關政府部門進行了溝通,而政府部門也都比較認可需要這樣的科學分析,以便各地能夠更有信心地實現國家要求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項目課題組也在參與河北省制定強化的空氣污染防治方案的研究,以支持河北確保實現2017年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秘書處主任解洪興呼吁:“京津冀各地應盡快開展空氣質量達標規劃工作。本研究基于區域的大尺度污染源清單進行,各地(包括區縣、地級市)可以通過開展空氣質量達標規劃,建立更符合本地情況的更精細化的污染源清單,從而可以對減排措施的控制效果進行量化分析,并應用空氣質量模型,分析規劃的措施能否實現本地2017年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同時制定達到空氣質量國家標準的總體戰略和控制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