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7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了今秋首個霾黃色預警,京津冀將遭遇中度或重度霾,兩天后,又再度發布黃色預警。此前的幾天,華北平原籠罩在一片朦朧中。突如其來的這場霧霾,影響了天津、河北、遼寧和陜西等多個省份。10月9日的“紅月亮”,也在重重霧霾中暗淡了姿色。
對于大氣污染的治理,各部委可謂心思挖盡。科技部部長萬鋼就表示,歷年來有近百個技術專門應對大氣污染。
而在今年 《每日經濟新聞》舉辦,主題為“技術創新,綠色動力”的“2014中國企業綠色發展論壇”上,與會人員也將主題瞄向了科技治污的現實前景。
面對繞不開的呼吸之痛,如何更好建立聯動機制,怎樣更好進行標本兼治,這是擺在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面前的“詰問”。
“雙百工程”治理霧霾
近年來,我國多次出現大面積、持續時間長的重度霧霾天氣,治理霧霾成為社會各方越來越重視的問題。
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部署十項措施,計劃利用5年時間改善當前的大氣污染環境,政府強化大氣污染防治態度堅決。
然而,按照西方治理霧霾的經歷,有專家認為需要用30年的時間才能解決。
對此,在今年3月科技部召開的霧霾治理科技工作情況新聞通氣會上,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馬燕合表示,在更加嚴格有效的環境管理要求、良好的國際經驗借鑒及現代科技支撐下。
“下定決心,我國治理霧霾會更快更好。”馬燕合說。
實際上,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力度,讓更多高科技有效參與到霧霾治理中,已經成為了國家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方式之一。
2012年,科技部、環保部聯合發布了《藍天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啟動了“藍天科技工程”國家科技重點專項。
2013年,科技部聯合環保部、北京市政府啟動了“首都藍天行動”,推動能源結構調整、新能源汽車、工業和建筑節能、監測預警等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應用。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科技部部長萬鋼就曾表示,歷年來有89個專門技術、130多個應用案例都是專門應對大氣污染,今后還要加緊部署,加緊科技成果的轉化,向污染宣戰。
據了解,按照國務院部署,科技部聯合京津冀地區,把推進協同創新與破解制約區域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攜手應對大氣污染等挑戰。
今年5月,科技部和河北省在部省會商中確定了實施科技治霾 “雙百工程”——研發推廣100項重點治理技術,謀劃實施100項重點科技項目,推動建立大氣污染防治技術支撐體系。
多地重污染天限行
針對持續多日的霧霾天氣,京津冀部分城市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
廊坊市政府10月8日發布信息:即日起至10月11日啟動重污染天氣III級響應。根據重污染天氣III級預警響應機制,10月9日至11日廊坊市主城區環線南龍道、北鳳道、東安路、西昌路(含)以內,7時至20時將實行機動車限行,黃標車禁止上路行駛。
有媒體報道稱廊坊市此舉是為緩解北京霧霾天氣,臨時對城市交通進行管控,并開始實施尾號限行措施。隨后,廊坊市政府回應予以否認,解釋該舉措是為了執行從2012年底開始制定的重污染天氣預警應急措施。
對此,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研究員韓應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期出現的霧霾天氣主要是靜穩的氣象因素所致,由于難以擴散,機動車限行帶來的效果,也僅僅限于當地的城市。
實際上,在同一天,河北保定同樣發布了重污染天氣III級預警,全市啟動重污染天氣三級應急響應,在市區內實行交通管制。限行區域為市區東二環、三豐路、西二環、北二環(含以上道路),區域內禁止核定載質量為2噸(含)以上的貨車、無標車及黃標車通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按照《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要求,2013年底開始,一些重點地區和城市紛紛出臺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廊坊、保定等京津冀地區的城市都將機動車限行措施列入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中。
污染天氣采取機動車限行的應急方式,在京津冀會成為常態化的預警手段。韓應健稱,但起的作用實際可能不太大,因為,限行的車只是一少部分。
韓應健認為,可以采取一些科技辦法,因為當前城市里的機動車都沒有達到較好的技術狀態,存在一定的排放問題。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規范地檢測,制定嚴格的限值,檢測超標后要做嚴格的環保維護和環保維修。
(來源:網易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