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規定,在本市城鎮范圍的居民住宅樓內,不得新建飲食服務經營場所。規劃配套建設的飲食服務經營場所,應當在建筑結構上設計專用煙道等污染防治措施,保證油煙排放口設置高度及與周圍居民住宅樓等建筑物距離控制符合環保要求。
然而記者了解到,本市各級環保部門一年內接到的舉報投訴中,多達一到兩成指向餐飲業油煙擾民矛盾,被稱作環保領域的“老大難”問題之一。老百姓的油煙“氣”,除了法律規定,還有什么手段可以消?
空白地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其實,對于新建的餐飲經營場所和利用現有房屋開辦的餐飲服務項目,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飲食服務業環境污染防治管理辦法(“10號令”)已經作了明確而細致的規定。但松江區環保局副局長曹樺坦言,和社會萬象的瞬息萬變相比,法律規定一般是滯后的,實際操作起來難免遇到空白地帶,要靠利益相關方以合情合理為前提進行協商,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些餐飲油煙擾民問題就成了僵持不下的“死結”。
比如“10號令”規定,新建飲食服務經營場所油煙排放口位置應當距離居民住宅、醫院或學校10米以上,不能滿足的,與居民住宅、醫院或學校的距離不得小于5米,且須征得相鄰私有房屋所有人和公有房屋承租人的書面同意。實際上,不要說5米,就是10米的距離,許多居民也覺得“近在咫尺”。有時候,餐飲單位已經把油煙排放口設到離居民樓5米以上,且得到了部分居民的口頭同意,但門窗對著油煙排放口的居民仍堅決反對,認為飯店這樣做是存心戲弄他,讓他難受。這種情況下,經營者要拿到一紙開業同意書比登天還難。
有時候,居民所說的“道理”,還讓經營者難以遵守規定。“10號令”規定,新建飲食服務經營場所所在建筑物高度不超過24米的,其油煙排放口不得低于所在建筑物最高位置。結果,當飯店準備往高處架排煙管道時,住在頂樓的居民反對。飯店無奈,想把管道接入樓側商場的排煙管道,讓油煙可以“搭便車”,結果住在管道連接處附近的居民又不樂意。不能得罪居民,一些飯店就偷偷把油煙排放口連到下水道,時間一長,板結的油污堵塞下水道,散發出惡臭,又帶來了新一波的矛盾。
有明文規定實施起來尚且有阻力,就更勿論“10號令”里沒有提及的方面了。“10號令”2004年施行后,在本市中心城、新城和中心鎮的居民住宅樓內,不得新開辦產生油煙污染的飲食服務項目,但2004年前開辦的飯店呢?這些在居民“眼皮底下”的飯店是目前油煙污染擾民的“主力軍”。
“鑒于法不溯及過往的原則,2004年之前開辦的飯店,只需要符合當時的環保規定即可,不需要按照新規定來補辦環評。”曹樺坦言,這些“老飯店”都說自己當時申請證照時,沒有監管部門告訴他們不能開設在居民樓里,也沒說不可以開油鍋,除非被查驗出不符合現行環保規定的現象或存在其他違法違規行為,否則周邊居民要求其停業的訴求很難滿足。
政府財政補貼安裝凈化設施,不是長久之計
望著申莘二村里6層樓高的油煙排放管道,閔行區環保局信訪辦科員張清很驚訝。他很確定,直到去年初,緊鄰申北路這一排樓里的居民仍不允許底樓飯店的經營者在他們頭上“動土”,這種僵持的局面下,每年有關申莘二村沿街飯店油煙擾民的投訴都在20條以上,區環保部門、小區所在的莘莊工業區管委會多次出面協調無果。
要解決很簡單,安裝油煙凈化設施,并設置油煙排放管道。然而實際做起來卻是另一回事。飯店經營者雖然愿意安裝油煙凈化設施,卻不愿認領管道費用,還認為市場上的油煙凈化設施價格太高,缺乏購買的積極性。大多數居民雖然同意飯店對油煙排放設施進行改造,但對設施凈化的效果、鋪設的走向、產生的音量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經營者認為自己的排放經過檢測其實沒有超標,改造油煙凈化設施是“發揚風格”,一些居民如果還是苦苦相逼,索性就不改造了。
轉機發生在去年10月,閔行區設立了深度治理污染源的政府專項補貼,采取區級補貼35%、鎮級補貼35%、餐飲業主出資30%的方式開展以油煙凈化設施、風機噪聲改造、污水隔油處理為主要內容的整體性深度治理,鼓勵業主以解決擾民為目標盡可能減少污染排放。
最終,申莘二村成為試點,兩級政府部門和餐飲業主三方共出資76.9萬余元,對小區沿街餐飲的油煙凈化裝置、油煙管道進行改造。為解決居民對設備影響小區景觀以及噪音擾民等方面的顧慮,施工方采購了和小區外立面顏色幾乎一模一樣的彩鋁板,用來包裝油煙管道,讓其與樓宇融為一體;還給每戶居民發放了承諾書,承諾凈化裝置運轉的音量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為解決餐飲業主對成本的顧慮,閔行區兩級財政還主動承擔了油煙凈化設施三分之二的改造費用,更包辦了餐飲門店外油煙管道的全部費用。
截至目前,閔行區已對60多家餐飲店實施了深度治理,區級財政累計補貼123萬元,有效解決了莘莊地鐵南廣場、龍茗路、紅松路、申北路等餐飲集中門店的油煙噪聲擾民問題。張清雖然很認可這種治理模式的成效,但坦言一直依靠政府財政補貼并非長久之計:“每家飯店僅凈化設備的平均改造成本就在5萬元左右,區內有證照的餐飲企業有4000多家,如果每家都要改造,政府的財力支出壓力太大了。”
“清白”與否,在線監測是一把標尺
花了大力氣改造了油煙凈化和排放設施,后期如果缺乏維護,油煙凈化效果就會下降,排放的濃度甚至會超標,這等于前功盡棄,還會影響政府工程在居民心目中的公信力。中標單位上海廣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顧敏敏告訴記者,他們在對餐飲單位進行調查時,會發現一些單位的凈化設備根本沒開,“這么做,可以節約電費,還能減少設備運轉的時間,降低設備維護的頻率。”據悉,每臺設備如果正常運轉,一般每月要維護一到兩次,小規模的飯店能省就省,遇到監管部門來了再開就行了。
專家建議,為避免油煙凈化和排放設施的改造流于形式,應在改造的同時,在餐飲單位內安裝一套在線監測系統。記者昨天下午17時09分在松江區環保局正在試點的城市油煙在線監測系統上看到,赤坂亭松江萬達店的凈化器狀態亮起了紅燈,其油煙濃度顯示為2.34毫克/立方米,超過了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規定的2毫克/立方米。曹樺介紹說,紅燈表示凈化器未開或出現了故障,這直接影響到了該店油煙排放的濃度,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一段時間,環保部門將進行詢問,要求其開啟凈化設備,多次發現類似情況,監管人員將上門檢查。
據介紹,目前松江區內已有300多家餐飲服務單位納入了油煙在線監測系統,相關數據每分鐘刷新一次。“我們采用的是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多家技術公司競標后,擇優簽訂合同。”曹樺表示,通過市場競爭,目前提供給餐飲單位的監測系統,每臺平均安裝費用在5000元至6000元,使用一年后每年的維護費用在3000元左右,低于市場平均價格。但曹樺坦言,許多餐飲單位是不接受的,尤其是一些剛剛進行過油煙凈化設備和管道改造的單位,他們認為沒有加裝監測系統的必要,往往以價格過高拒絕。
不過,有一些餐飲單位持不同看法。“在線監測系統是一把標尺,和周邊有意見的居民協商時,可以提供參考。”某知名洋快餐品牌松江大學城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往盡管油煙排放濃度符合國家標準,但一些居民仍會認為油煙味道過重,據此投訴至區環保部門,而在線監測可以證明其清白,也能夠緩解居民的情緒。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