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項研究顯示,因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污染得到控制,空氣質量顯著改善,奧運會結束后立即出生的“奧運寶寶” 平均出生體重更重,或意味著更健康。
相關研究論文4月28日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EHP)上。EHP是環境科學與環境健康領域的國際權威期刊,由美國聯邦衛生部下屬的環境衛生研究院每月出版。
5月12日,研究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金良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他們研究發現,北京奧運期間孕期剛好處于第8個月的孕婦,她們生下的嬰兒比2007年或2009年同一時期出生嬰兒平均出生體重更重,增加了23克。而這一變化與奧運期間北京空氣污染物濃度下降、空氣質量顯著改善有關。
2008年8月8日到9月24日,奧運會和殘奧會在北京舉辦。在開幕前幾個月,北京市采取了包括關閉工廠、車輛限行、人工降雨、遮擋工地,甚至勒令街邊燒烤攤停業等強有力的治理空氣污染措施。
研究顯示,這些措施使得北京SO2(二氧化硫)濃度下降了60%,CO(一氧化碳)下降了48%,NO2(二氧化氮)下降了43%,吸入顆粒物PM2.5值也顯著下降。但奧運會結束后,這些污染物的濃度開始“恢復到正常水平”。
不過,張金良透露,北京奧運會期間,孕期處于第一個月或第二個月,甚至處于第七個月的孕婦,她們生下的嬰兒,其出生體重都沒有明顯增加。
研究論文稱,可能的原因是,從2008年8月8日到9月24日,只有47天,空氣質量改善的時間太短,如果是在懷孕的早期趕上了北京奧運會的好空氣,其帶來的健康效應還沒有展現,就被奧運會結束后的空氣污染危害抵消或掩蓋。
這篇發表在EHP上的論文標題為《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空氣質量改善的嬰兒出生體重的差別:來自一個自然的實驗》(《Differences in Birth Weight Associated with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Air Pollution Reduction: Results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該論文稱,北京是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舉辦2008年奧運會期間,空氣質量顯著改善,時間雖然短暫,但對健康帶來的正面影響很明顯,體重增加23克,是北京奧運會為當時八個月齡的胎兒帶來的生長福利。
但出生體重增加23克意味著什么?張金良表示,目前還不知道。之前有研究證實,空氣污染與嬰兒出生時的低體重(低于2.5千克)有關,而出生時的低體重往往與他們成年后的多種疾病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講,出生體重的增加意味著更健康,“但不要成為超大嬰兒”。
張金良稱,平均體重的增加對這些嬰兒健康狀況的確切影響,需要進一步追蹤研究,但科研經費是瓶頸。
該研究由13名中美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完成,其中有4位中國科學家,分別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和隸屬于環保部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分別是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流行病學家大衛·里奇(David Q. Rich)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圍產保健科副主任劉凱波。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到,北京奧運會后,空氣污染物濃度逐漸上升,奧運前后與奧運期間形成對比,這是一個獨特的天然實驗機會。
這項研究統計了140298個嬰兒的出生體重等數據,他們都是在2007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時間內出生,足月(28周及以上)并存活,他們的母親都來自北京市西城區、海淀區、豐臺區、朝陽區等四個城區。
在剔除了73個遠高于或遠低于正常出生體重的病例,1575個孕期超過41周的病例,4937個早產病例等之后,最終分析了127904個嬰兒的出生數據,這些嬰兒都在37-41周內出生。
研究結果顯示,大氣主要污染物——PM2.5、SO2、NO2、CO濃度的降低與奧運寶寶體重的增加有關,當每種污染物的濃度上升,相應地,嬰兒的出生體重不同程度地降低。
大衛·里奇還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他向華爾街日報表示,這些研究結果表明,環境污染會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另一方面,也表明,減少環境污染,將改善人們的健康。杜克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的醫生、研究參與人張軍鋒指出,哪怕只是短期的治污措施,也可以改善公共健康水平。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