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5年大氣污染治理“升級版”目標已明確——原計劃年底前完成的減排措施,提前至9月底; 原計劃的配套支持政策同步提前,并繼續加大投資。
沒有退路的硬指標
今年以來,上海空氣質量形勢并不樂觀。加緊出臺的“大氣治污升級版”,提出了沒有退路的硬指標:原本年底完成的重要減排目標提前至9月底,包括全面完成剩余1939臺中小燃煤鍋爐和窯爐清潔能源替代,淘汰剩余黃標車,完成產業結構調整項目1000項。
關乎生態建設的投資,“綠”的成色在變足。2014年,全市環保投入資金約699.89億元,相當于同年GDP的3%。近5年來,全市環保投入不斷加大,占GDP比例始終保持在3%左右。為全面落實國家“水十條”,蓄勢待發的上海“水行動”,計劃集中力量治理劣五類水體。
日前,全市第六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啟動,計劃設水、大氣、土壤等8個專項和若干保障措施,總計232個項目預計投入約1000億元。事實上,到了“第六輪”,治理項目多為“硬骨頭”。今年,上海將結合集中建設區外工業用地減量化、基本農田保護、水源保護區治理、郊野公園建設等,進行連片整治,桃浦、南大等區域結構調整也在加緊綠色化步伐。
“按日計罰”新利器
今年起實施的“史上最嚴”新《環保法》,給污染排放企業戴上了緊箍咒。上海環境執法力度加強。1-5月,上海環保部門作出行政處罰案件881件,同比增長45%;處罰金額5015.5萬元,同比增長56%。
新《環保法》還賦予了“按日計罰”新利器。今年以來,上海開出5張相關罰單。“鐵腕”追加之下,被連罰12天48萬元的五洲漂染公司,最終實現了清潔能源的替代。經濟新常態下,“最嚴執法”并非給企業增負,而是倒逼其加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對GDP貢獻的影響是深遠而持續的。
環保責任也是企業責任。上海環保局牽頭啟動的“上海綠色供應鏈示范項目”,得到在滬企業積極響應。譬如,宜家制定了規范供應商行為準則、上海通用汽車積極推動供應商開展環境績效改善項目、聯華超市有序推進旗下數千家門店的綠色改造工作。
企業綠色化給集群綠色化帶來可能。寶山城市工業園區,已先后淘汰一家有50年歷史的危化品倉庫用地和一家混凝土廠,23家低層次的小物流企業經安置后,近30畝土地還綠于民。一些曾經“揀到籃里都是菜”的園區,正忙著將污染大、產能落后的企業遷出園區,努力轉型為生態園區。
最大民生“開門”求解
環保是最大的民生問題。一年前,各區縣空氣質量分區評價點基本建成,通過多個渠道發布的實時系統,家門口的PM2.5濃度,都能一目了然。踐行綠色生活,需要“眾人拾柴火焰高”,上海求解的途徑是:開門治污。
市環保部門邀請市民代表走進監測實驗室、環境輻射站,親眼看一看大氣數據如何出爐。市民所關注的100條河道,將陸續進行免費監測,并對照監測數據與公眾共商河道治理方法。很快,市環保部門將開通微信平臺,接受公眾監督。
要更多青山綠水,更廣闊空間在市場。上海環境污染治理將由過去的“誰污染誰治理”,向“排污者負責、第三方治理、政府監管、社會監督、排污者和第三方治理企業通過合同相互監督約束”的污染治理市場運行機制轉變。
目前,上海形成了包括近200個環境服務企業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產業集群。到2017年,上海將基本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規范的第三方治理市場機制。
(新聞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