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6日,北京:2017年是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許多地方都把環保工作重點放在了大氣十條的考核上。無論考核結果如何,毋容置疑,大氣十條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進展,有效推動了近幾年空氣質量的快速改善。隨著政策的落實,公眾對清潔空氣的期待也在提升,“何時能實現空氣質量達標,讓藍天能保持下去”已成為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重點,而這需要建立一個長效的空氣質量達標管理的機制。
日前,清潔空氣聯盟在北京發布《城市空氣質量達標規劃編制手冊》,結合國際和國內的先進經驗,擬為中國各城市提供一個第三方的參考文件,助力各地空氣質量達標規劃的編制和空氣質量達標管理長效機制的建立。手冊由清潔空氣創新中心組織編制,在編制過程中得到了來自美國環保署、加州空氣資源管理局、環保部環境規劃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環科院、深圳環科院等機構的多位國內外專家的支持。能源基金會(中國)資助了該手冊的編制。
“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意味著我國環境管理將發生從粗放式過度到精細化、科學化的重要轉變,而空氣質量達標規劃是關于管理機制的變革,也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清潔空氣創新中心主任解洪興表示。空氣質量達標規劃是以空氣質量達標為管理目標,應用科學手段開展城市空氣質量管理,設計并評估空氣質量改善措施以實現持續達標的一個規劃管理模式。通過達標規劃,可以使空氣質量達標作為一個明確的長期限制指標,對城市的能源發展、交通發展、產業布局做出前置約束,使城市空氣質量得到持續改善。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首席科學家柴發合在發布會上說,“空氣質量達標規劃編制手冊是推行達標規劃管理很好的工具,這個手冊有一個突破,把政府在編制規劃的作用、各個部門的角色講的很清晰。”
事實上,空氣質量達標規劃管理在歐美已經成功實施多年。在經過洛杉磯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之后,美國和英國分別從1970年的《清潔空氣法》和1995年英國《環境法》開始,建立空氣質量達標管理機制,實現了空氣質量改善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國際經驗表明,達標規劃對空氣質量的改善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
與單純的末端污染治理不同,空氣質量達標規劃是通過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全面統籌提高效率等根本措施來實現空氣質量達標的,因此還能帶來很好的溫室氣體協同減排效應。根據2016年清潔空氣聯盟與清華大學、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發布的報告表明,如果京津冀地區的空氣質量在2030年實現總體達標,將會帶來巨大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應。據初步測算,二氧化碳減排可達210萬噸左右,同比2013年下降19%,大約相當于778萬棵成年樹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能源基金會中國環境項目主任趙立建認為,“空氣質量達標規劃要求城市以空氣質量達標為目標進行規劃,會使城市更加認識到源頭治理、結構調整的重要性,而這些長效措施一般也能帶來更好的溫室氣體協同減排效果。”
2016年,中國開始實施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其中明確要求 “未達到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城市的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編制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新大氣法的實施在中國開啟了空氣質量達標規劃管理的新篇章。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廈門、宜昌、荊州等城市已經開展了空氣質量達標規劃工作。然而,達標規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多個部門的合作,現已開展的達標規劃大都是科研課題的模式,而把達標規劃作為一項環保管理工作系統開展,目前尚沒有相關的工具和指南。
“我們的環境管理現在非常需要一個自下而上的模式,開展精細化管理”,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雋研究員指出,“中國在環境改善方面做出更多的承諾和努力可能不但不會影響經濟,而是會拉動產業、推動經濟更加健康、持續的發展”。
《城市空氣質量達標規劃編制手冊》是首個由第三方發布的,支持各城市編制空氣質量達標規劃的工具。該手冊是對達標規劃編制的框架性和系統性的支撐文件,不僅包括了達標規劃編制的具體方法和步驟,還包括了一系列相關工具的介紹及使用,如基于PDCA管理體系的空氣質量管理十項原則、匯集國內外清潔空氣治理百余項措施的清潔空氣措施庫等。
山西省環境規劃院大氣所所長羅錦洪提出:“山西對空氣質量達標規劃的工作非常重視,也很希望能夠有個系統的指導工具,來幫助達標規劃的編制”。
“編制這個手冊,就是想幫助有需求的城市,將達標規劃工作更加全面的、系統的、科學的開展起來”解洪興表示,“通過應用空氣質量達標管理機制,我們希望在實現空氣質量改善的同時,還能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在這個方向上,深圳已經樹立了典范”。
作為我國首個實現空氣質量達標的千萬級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深圳還設定了更高的空氣質量目標。2017年深圳市政府1號文件印發了《深圳市大氣環境質量提升行動計劃(2017-2020)》,明確提出到2020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8%,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內,即達到歐盟水平的標準。相信在未來,通過空氣質量達標規劃管理,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到空氣質量改善和經濟持續增長的“雙贏”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