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蘭卡托維茲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以下簡稱COP24)上,來自200個國家的代表團成員、各類組織、媒體人員等超過20000人在此匯聚,參與到氣候變化的全球議題中來。創藍清潔空氣聯盟主任解洪興受邀,作為嘉賓參加COP24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高級別論壇以及企業氣候行動主題邊會,并在12月13日,與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合作啟動了“C平方”計劃。
在12月12日的“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高級別論壇” 中,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表示,“近年來,中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該論壇由中國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司和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共同主辦,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協辦,并得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開發計劃署、世界自然基金會等機構的支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阿希姆?施泰納、聯合國秘書長南南合作特使、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主任豪爾赫?切迪克等嘉賓也出席了論壇。解洪興主任作為對話嘉賓,在該論壇中分享了中國在過去五年藍天保衛取得的重大進展,并對如何在南南合作中,通過推進空氣污染防治加速協同應對氣候變化提出建議。12月13日,聯盟參與了由中國企業氣候行動主辦的企業氣候行動主題邊會。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美國前副總統、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戈爾,萬科創始人、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發起人王石、阿拉善SEE會長艾路明等嘉賓參與了此次邊會。邊會同時還邀請了企業和行業協會代表,公益界人士在會上分享可持續發展模式創新案例、科學研究與企業結合的思考和觀點。
12月13日,創藍清潔空氣聯盟與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合作啟動了“C平方”計劃。“C平方”計劃發起的背景是中國在藍天保衛中有可能實現巨大的協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效益。作為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空氣污染防治自2013年起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過去五年,中國城市顆粒物濃度平均下降超過20%,重點區域如京津冀細顆粒物濃度下降近40%。由于空氣污染物排放與碳排放很大程度上同根同源,在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同時,巨大的協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效益也在不斷凸顯。
“初步測算,中國京津冀地區所開展的幾項重點治霾措施,在2017年完成后,可帶來每年超3.5億噸的協同碳減排效益。不僅如此,為了應對空氣污染,中國有十多個省市都提出了2017年煤炭消費總量限制的目標,我們對其中9個省市進行了評估,它們目標的實現將可能帶來每年超過6億噸的協同減碳效益。”中關村創藍清潔空氣產業聯盟的解洪興主任在C平方計劃啟動時介紹。目前中國的藍天保衛已建立相對完備的目標設定、責任分工、計劃實施、監督監測以及公眾參與的模式。將協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整合到空氣污染的工作中,會有效加速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C平方”計劃也應運而生。“所謂‘C平方’主要為了強調清潔空氣(clean air)與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的協同。”解洪興進一步解釋,“‘C平方’計劃將結合省市空氣質量改善的需求,選擇具有重大協同效益的技術領域開展創新清潔技術的征集、評估和示范,同時推動相關配套政策的落實,以及在更大的范圍的復制和推廣。”
“C平方”計劃第一期工作將關注中國北方農村的清潔取暖問題。作為“C平方”計劃的支持方之一,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已經在延安開展了近三年的農村清潔能源的工作。在今年12月的第四屆創藍國際清潔空氣大會上,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與創藍清潔空氣聯盟聯合啟動了延安清潔取暖試點的技術征集,并已收集到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技術申報。
在未來5年,“C平方”計劃將優選3-5個具有顯著協同效益的領域,開展10個技術示范試點,并形成推廣效益,最終實現超過10萬噸的污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同時,項目還將助推30家創新型清潔空氣技術企業通過技術示范項目而獲得加速發展,用商業的力量塑造清潔的未來。 “C平方”還將關注試點項目環境效益定量評估,將參考國際碳排放管理的監測、報告與核查(MRV)的原則,針對每一期試點項目,開發專門的項目環境效益(空氣污染減排以及溫室氣體減排)監測與定量評估方案,以實現定量化評估環境效益的目標,并在計劃結束時匯總整體項目實現的雙重環境效益。
推動國際合作也是“C平方”計劃的一部分。啟動會現場,項目的潛在國際合作伙伴,來自波蘭、印度等國的非政府組織成員,也表達了他們對項目的興趣和未來愿景。“空氣污染在印度已經得到公眾的普遍關注,通過空氣污染推動協同應對氣候變化在印度也擁有很好的機會”來自印度環境、能源與水委員會的首席執行官Arunabha Ghosh博士在“C平方”計劃發起時表示。“在歐洲空氣污染最嚴重的的50個城市里,有33個在波蘭”,來自波蘭霧霾警報組織的Jakub Jedrak博士介紹,“波蘭非常需要C平方計劃這樣的活動,我們很愿意加入到C平方計劃中,推動在波蘭實現更多的雙重環境效益”。